节气起源

  立秋,是二十四节气中的第13个节气,每年8月7、8或9日立秋。古人把立秋当做夏秋之交的重要时刻,虽然我国立秋之后,各地气候有所不同,尤其在上海,即使进入立秋,35°以上的高温也还会持续一段时间。但"阴意始出"的阴阳转换大致相同,生活起居亦应该相应调整。

  宋代立秋这天宫内要把栽在盆里的梧桐移入殿内,等到“立秋”时辰一到,太史官便高声奏道:“秋来了。”奏毕,梧桐应声落下一两片叶子,以寓报秋之意。

养生

养生

  秋天,天气渐渐转凉,人们往往会出现不同程度的口、鼻、皮肤等部位的干燥感。中医认为,肺与秋气的关系十分密切,立秋之后,在饮食方面应该特别注意定时定量,多吃有润肺生津作用的食品,少吃辛辣、煎炸食品。
    立秋,民间素有“贴秋膘”一说。但专家认为,“贴秋膘”的养生方法并不十分科学。经历了漫长的酷热夏季,人们由于频饮冷饮,冻品,多有脾胃功能减弱的 现象,故秋凉伊始忌贸然进补。大量食补品,会骤然加重脾胃负担。所以,秋季进补之前要给脾胃一个调整适应时期,可先补食一些富有营养,又易消化的食物,以调理脾胃功能。

食经

食经

  秋天,寒凉能清热,甘味食物,如百合、莲子、山药、藕、平菇都有缓急、和中、补益作用;番茄等酸味食物有收敛、生津、止渴等作用。

  节气养生粥:百合银耳粥

  原料:百合30克、银耳20克、粳米50克,做法:银耳泡软。三样一起入锅,煮熟后加少量蜂蜜,即可食用。

  节气养生汤:山药老鸭煲

  原料:鸭子(约1千克)、山药500克、葱、姜、八角、料酒、盐适量即可。做法:1.先将鸭子洗净剁块,山药去皮切块,姜切片,葱切段;2.鸭肉焯水后,冷水下锅煮,放入葱、姜、八角、料酒;3.约40分钟后,待汤表面浮出油花后,放入山药,煮至食材酥软,再加入盐调味即可。


民俗

民俗

  清朝张焘在《津门杂记·岁时风俗》中曾记载:“立秋之时食瓜,曰咬秋,可免腹泻。”清朝时期,人们在立秋前一天把瓜、蒸茄脯、香糯汤等放在院子里晾一晚,于立秋当日吃下,为的是清除暑气、避免痢疾。

  此外,在立秋这一天,老苏州有早上洗温水澡的传统,有的时候,还会从院子里的薄荷树上剪下数片薄荷叶,放在泡澡水里。老人家说,老一辈的人讲,立秋早上洗澡,一个秋天就不会生痱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