节气起源

  清明,是干支历卯月的结束以及辰月的起始;“春分后十五日,斗指丁,为清明,时万物皆洁齐而清明”清明的时间点在公历每年4月4-6日。
    清明节的起源,据传始于古代帝王将相“墓祭”之礼,后来民间亦相仿效,于此日祭祖扫墓,历代沿袭而成为中华民族一种固定的风俗。本来,寒食节与清明节是两 个不同的节日,到了唐朝,将祭拜扫墓的日子定为寒食节。寒食节正确的日子是在冬至后一百零五天,约在清明前后,因两者日子相近,所以便将清明与寒食合并为 一日。

养生

养生

  清明时节时风时雨,如果不加留心就容易受到风邪的侵犯。无论是扫墓还是踏青,都应做好保暖工作,最好准备一件可以随便穿脱的外套,防止外邪的入侵。清明时节的风比较干燥,加上人体内肝火旺盛,内外相结合,就容易出现口干、鼻干等症状,除了保暖,还要多饮水。
    饮食方面,以平肝补肾润肺为主,以健脾扶阳祛湿为食养原则,姜、葱、韭菜宜适度进食,要避免吃燥性、刺激性食物如羊肉、辣椒等,多吃新鲜上市的果蔬。

食经

食经

  青团:江南一带有吃青团的风俗习惯。青团是用一种名叫“浆麦草”的野生植物捣烂后挤压出汁,取用汁同晾干后的水磨纯糯米粉拌匀揉和。馅心用细腻的糖豆沙制成,在包馅时,放入一小块糖猪油。团坯制好后,入笼蒸熟,出笼时将熟菜油均匀地刷在团子表面,便大功告成了。

  馓子:“馓子”为一油炸食品,香脆精美,古时叫“寒具”。流行于汉族地区的馓子有南北方的差异:北方馓子大方洒脱,以麦面为主料;南方馓子精巧细致,多以米面为主料。

  螺蛳:清明时节,正是采食螺蛳的最佳时令,因这个时节螺蛳还未繁殖,最为丰满、肥美,故有“清明螺,抵只鹅”之说。螺蛳食法颇多,可与葱、姜、酱油、料酒、白糖同炒;也可煮熟挑出螺肉,可拌、可醉、可糟、可炝,无不适宜。

民俗

民俗

  在墓前祭祖扫墓,这个习俗在中国起源甚早。早在西周时对墓葬就十分重视。东周战国时代《孟子·齐人篇》也曾提及一个为人所耻笑的齐国人,常到东郭坟墓同 乞食祭墓的祭品,可见战国时代扫墓之风气十分盛行。

  到了唐玄宗时,下诏定寒食扫墓为当时“五礼”之一,因此每逢清明节来到,“田野道路,士女遍满,皂隶佣 丐,皆得父母丘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