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要投稿   新闻热线:021-60850333
金山区高楼村党总支部书记周仁元:"芝麻官"挑起"千斤担"

2015-6-28 18:22:01

来源:新民晚报 作者:范洁 选稿:张侃理

周仁元(左)在田头  陈梦泽 摄

  【人物小传】

  周仁元1958年出生,种过田、教过书、当过农科站化验员、管过招商引资。2012年3月,周仁元担任金山工业区高楼村党总支部书记,三年后,他让曾经的“后进村”变身今天的“示范村”,周仁元也获评2013年金山区先进工作者、2014年金山区建功立业活动先进个人等多项殊荣。

  清晨7时,小草还挂着朝露,周仁元就已经下乡了。

  “‘高楼’更上一层楼,关键干部要‘下楼’。”在高楼村担任党总支书记这三年,田头地间、村户农家,他不知走过多少遍。

  芝麻官,千斤担。小村官,大桥梁。新农村建设之路,周仁元践行着基层干部的责任与坚守。

  临危受命治“六多”乱象

  “书记,又巡村啦!快屋里坐会儿!”“85后”安徽小伙唐志圆刚忙完手头订单,看见周仁元从门前经过,忙不迭迎上前来。

  高楼村地处金山工业区西侧,是典型的城中村,随着周边企业数量增加,吸引大量外来务工人员。小唐到高楼村已快10年,身份也从“打工仔”转为“创业者”,今年在村里租下厂房开起贸易公司。

  “我看这有几张新面孔,是你亲戚还是招的员工?到‘新村民信息室’登记过没?”周仁元提醒。经常下乡,他对村里“人头很熟”——

  本地户籍2850人,外地来沪3000人,人口“倒挂”是高楼村的最大特点。刚上任时,周仁元面临“六多”乱象:“流动人口多、无序出租多、违法搭建多、小偷小摸多、脏乱差多、违反计划生育多……”

  当务之急,是对流动人口“大摸底”。周仁元从房东和租客两头着手:“出租户”门前贴上标识,外来人员登记“新村民”信息卡,有多少房东、有多少租客,一目了然。

  在周仁元看来,根除治安隐患,根本是满足个人诉求。成立“新村民”服务站,为外来人员提供就业、就医咨询,开放医务室、活动室。

  “以前是‘外地人’,现在是‘新村民’,隔阂少了,温暖多了!”现在,唐志圆的另一个身份,是高楼村8组的“新村民组长”。

  “以老乡管老乡”,是周仁元创新的工作方法,他选出8名外来人员“新村民组长”,协助本地村民小组长工作。“语言沟通无障碍,内心认同零距离,管理事半功倍。”

  他希望,称呼改变的背后,是外来人员真正融入高楼,融入大上海。

  以身作则转庸懒作风

  “第一天上任,却遭遇‘空城计’!”周仁元记忆犹新,那天他7时就到村里。

  “你是新来的书记?这么早啊!平时八点半开门,也没有一个人。”门卫老吴的话给周仁元提了醒,果不其然,上班时间是8时30分,但直到9时许,村干部才陆续到岗,然而10时刚过,又相继回家烧饭,午休到下午3时回办公室。问起原因,对方理直气壮:“反正也没啥事!”

  “生个儿子不挑担,娶个媳妇不烧饭,这户人家怎么办?”初来乍到的周仁元意识到,村委就像家庭,要管好高楼村,得从抓班子态度、转干部作风开始。

  “每天上午8时必须到岗!”“中午休息都在办公室,随时准备接待来访村民。”“周六召开班子学习交流例会”……周仁元制定了一系列“刚性”制度。

  “新官三把火”,大家起初并不买账。例如,周仁元制作了一块“班子人员去向表”。谁知,过了两个星期,只有自己填写,周仁元气得“拍桌子”:“没有写明去向,就说明在办公室,如果找不到人,按旷工处理!一次谈话,两次警告,三次开除!”

  口气硬,腰杆直,最重要是以身作则。别人8时上班,周仁元七点半就到村里;周六开会,他双休两天都会到办公室加班;率先公开自己的手机号码,不管早晚都接村民电话,随叫随到。

  “以前‘浮’在表面,现在‘沉’下心来,工作一下子多了起来。”高楼村党总支委员吴万胜感叹,周书记扭转了班子的态度,转庸懒为进取,转散漫为团结。

  脚踏实地除百姓“心病”

  “一个好干部,眼里要有活,心里要有数,手里要有牌。”“三不关门”和“两个吃饭头里”,就是周仁元打出的两张好牌。

  一天,周仁元刚吃完午饭,老远就看见有人坐在医务室门口,一问,原来是在工业区上班的村民,趁午休时间来配药,没想到吃了“闭门羹”。

  心里记着这件事,周仁元做通多方工作,在高楼村实行“三不关门”:村委办公室周末不关门,接待村民咨询办理业务;村医务室中午不关门,为值班医生准备客饭;老年活动室全年不关门。

  “我们提倡的,是一种思想上的‘不关门’。”周仁元强调,“开门”方便村民,还要“上门”服务村民。

  “两个吃饭头里”就是村干部在每天中午和傍晚,抓住村民回家吃饭这段时间倾听民声,了解民意,虽是简单的拉家常,却能聊出民生大问题。

  “你家有什么困难?最大的诉求是啥?”周仁元调研发现,“修路”是村民十几年的“心病”。高楼村区域面积5.1平方公里,却没有一条像样的马路。于是,他在党员大会立下“军令状”:“一年之内动工修路,三年之内出行不愁。”然而,上千万的费用村里负担不起,周仁元为兑现承诺,跑里忙外争取各方支持。不到一年,完成10公里主干道的修筑,至今年已达22公里,水泥马路通到家,村民感叹“这个书记讲话算数”。

  洁身自好创村级“纪委”

  2013年7月,在金山工业区党工委指导下,高楼村试点成立沪上首个“村务监督委员会”。

  “村务公开透明,村官受到监督,才可能赢得村民的信任。”周仁元说。村务监督委员会被称为“村级小纪委”,5名委员由村民代表大会选举产生,或是退休老党员、老干部,或是企业老厂长、老会计。

  每月5日,“小纪委”集中民主理财,审核每一笔开支内容是否合规、手续是否完备、账物是否相符。每月财务开支上墙、上网,向村民解释清楚。

  “每张发票必须盖上村监委的印章才能生效。我们把印章切成5块,5名成员各持一块,凡是盖章审核,必须征得5人全部同意才生效。”村监委主任陆仁连自豪地说。

  村容焕新貌,村民喜笑颜,昔日“后进村”,今成“示范村”,周仁元三年探索,走出一条新农村建设之路。

  骨头硬,心肠软

  【记者手记】

  骨头硬,心肠软,是很多人对周仁元的评价。

  强硬,在于大刀阔斧地改革治乱;柔情,在于设身处地为村民着想。

  “脚勤跑,眼勤观,嘴勤问,手勤动”“空话虚话少一点,实事好事多一点”……周仁元翻开一厚本“学习笔记”,眼前密密麻麻都是“金玉良言”,有些是他自己归纳总结的,有些是抄录的。这个习惯从30年前刚工作时开始,一直坚持至今,凝聚成他的“村官心得”。

  据统计,全国约60万行政村,村官有数百万之多。小小芝麻官,扛起千斤担,浓浓乡村情,牵动千万家。

上一篇稿件

下一篇稿件

金山区高楼村党总支部书记周仁元:"芝麻官"挑起"千斤担"

2015年6月28日 18:22 来源:新民晚报

周仁元(左)在田头  陈梦泽 摄

  【人物小传】

  周仁元1958年出生,种过田、教过书、当过农科站化验员、管过招商引资。2012年3月,周仁元担任金山工业区高楼村党总支部书记,三年后,他让曾经的“后进村”变身今天的“示范村”,周仁元也获评2013年金山区先进工作者、2014年金山区建功立业活动先进个人等多项殊荣。

  清晨7时,小草还挂着朝露,周仁元就已经下乡了。

  “‘高楼’更上一层楼,关键干部要‘下楼’。”在高楼村担任党总支书记这三年,田头地间、村户农家,他不知走过多少遍。

  芝麻官,千斤担。小村官,大桥梁。新农村建设之路,周仁元践行着基层干部的责任与坚守。

  临危受命治“六多”乱象

  “书记,又巡村啦!快屋里坐会儿!”“85后”安徽小伙唐志圆刚忙完手头订单,看见周仁元从门前经过,忙不迭迎上前来。

  高楼村地处金山工业区西侧,是典型的城中村,随着周边企业数量增加,吸引大量外来务工人员。小唐到高楼村已快10年,身份也从“打工仔”转为“创业者”,今年在村里租下厂房开起贸易公司。

  “我看这有几张新面孔,是你亲戚还是招的员工?到‘新村民信息室’登记过没?”周仁元提醒。经常下乡,他对村里“人头很熟”——

  本地户籍2850人,外地来沪3000人,人口“倒挂”是高楼村的最大特点。刚上任时,周仁元面临“六多”乱象:“流动人口多、无序出租多、违法搭建多、小偷小摸多、脏乱差多、违反计划生育多……”

  当务之急,是对流动人口“大摸底”。周仁元从房东和租客两头着手:“出租户”门前贴上标识,外来人员登记“新村民”信息卡,有多少房东、有多少租客,一目了然。

  在周仁元看来,根除治安隐患,根本是满足个人诉求。成立“新村民”服务站,为外来人员提供就业、就医咨询,开放医务室、活动室。

  “以前是‘外地人’,现在是‘新村民’,隔阂少了,温暖多了!”现在,唐志圆的另一个身份,是高楼村8组的“新村民组长”。

  “以老乡管老乡”,是周仁元创新的工作方法,他选出8名外来人员“新村民组长”,协助本地村民小组长工作。“语言沟通无障碍,内心认同零距离,管理事半功倍。”

  他希望,称呼改变的背后,是外来人员真正融入高楼,融入大上海。

  以身作则转庸懒作风

  “第一天上任,却遭遇‘空城计’!”周仁元记忆犹新,那天他7时就到村里。

  “你是新来的书记?这么早啊!平时八点半开门,也没有一个人。”门卫老吴的话给周仁元提了醒,果不其然,上班时间是8时30分,但直到9时许,村干部才陆续到岗,然而10时刚过,又相继回家烧饭,午休到下午3时回办公室。问起原因,对方理直气壮:“反正也没啥事!”

  “生个儿子不挑担,娶个媳妇不烧饭,这户人家怎么办?”初来乍到的周仁元意识到,村委就像家庭,要管好高楼村,得从抓班子态度、转干部作风开始。

  “每天上午8时必须到岗!”“中午休息都在办公室,随时准备接待来访村民。”“周六召开班子学习交流例会”……周仁元制定了一系列“刚性”制度。

  “新官三把火”,大家起初并不买账。例如,周仁元制作了一块“班子人员去向表”。谁知,过了两个星期,只有自己填写,周仁元气得“拍桌子”:“没有写明去向,就说明在办公室,如果找不到人,按旷工处理!一次谈话,两次警告,三次开除!”

  口气硬,腰杆直,最重要是以身作则。别人8时上班,周仁元七点半就到村里;周六开会,他双休两天都会到办公室加班;率先公开自己的手机号码,不管早晚都接村民电话,随叫随到。

  “以前‘浮’在表面,现在‘沉’下心来,工作一下子多了起来。”高楼村党总支委员吴万胜感叹,周书记扭转了班子的态度,转庸懒为进取,转散漫为团结。

  脚踏实地除百姓“心病”

  “一个好干部,眼里要有活,心里要有数,手里要有牌。”“三不关门”和“两个吃饭头里”,就是周仁元打出的两张好牌。

  一天,周仁元刚吃完午饭,老远就看见有人坐在医务室门口,一问,原来是在工业区上班的村民,趁午休时间来配药,没想到吃了“闭门羹”。

  心里记着这件事,周仁元做通多方工作,在高楼村实行“三不关门”:村委办公室周末不关门,接待村民咨询办理业务;村医务室中午不关门,为值班医生准备客饭;老年活动室全年不关门。

  “我们提倡的,是一种思想上的‘不关门’。”周仁元强调,“开门”方便村民,还要“上门”服务村民。

  “两个吃饭头里”就是村干部在每天中午和傍晚,抓住村民回家吃饭这段时间倾听民声,了解民意,虽是简单的拉家常,却能聊出民生大问题。

  “你家有什么困难?最大的诉求是啥?”周仁元调研发现,“修路”是村民十几年的“心病”。高楼村区域面积5.1平方公里,却没有一条像样的马路。于是,他在党员大会立下“军令状”:“一年之内动工修路,三年之内出行不愁。”然而,上千万的费用村里负担不起,周仁元为兑现承诺,跑里忙外争取各方支持。不到一年,完成10公里主干道的修筑,至今年已达22公里,水泥马路通到家,村民感叹“这个书记讲话算数”。

  洁身自好创村级“纪委”

  2013年7月,在金山工业区党工委指导下,高楼村试点成立沪上首个“村务监督委员会”。

  “村务公开透明,村官受到监督,才可能赢得村民的信任。”周仁元说。村务监督委员会被称为“村级小纪委”,5名委员由村民代表大会选举产生,或是退休老党员、老干部,或是企业老厂长、老会计。

  每月5日,“小纪委”集中民主理财,审核每一笔开支内容是否合规、手续是否完备、账物是否相符。每月财务开支上墙、上网,向村民解释清楚。

  “每张发票必须盖上村监委的印章才能生效。我们把印章切成5块,5名成员各持一块,凡是盖章审核,必须征得5人全部同意才生效。”村监委主任陆仁连自豪地说。

  村容焕新貌,村民喜笑颜,昔日“后进村”,今成“示范村”,周仁元三年探索,走出一条新农村建设之路。

  骨头硬,心肠软

  【记者手记】

  骨头硬,心肠软,是很多人对周仁元的评价。

  强硬,在于大刀阔斧地改革治乱;柔情,在于设身处地为村民着想。

  “脚勤跑,眼勤观,嘴勤问,手勤动”“空话虚话少一点,实事好事多一点”……周仁元翻开一厚本“学习笔记”,眼前密密麻麻都是“金玉良言”,有些是他自己归纳总结的,有些是抄录的。这个习惯从30年前刚工作时开始,一直坚持至今,凝聚成他的“村官心得”。

  据统计,全国约60万行政村,村官有数百万之多。小小芝麻官,扛起千斤担,浓浓乡村情,牵动千万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