聚焦QE退出预期下的中国应对 灵活调节机制管理复杂预期

2013年6月28日 04:15
来源:文汇报 作者:唐玮婕 选稿:程琦

  东方网6月28日消息:昨晚2013年陆家嘴论坛的第一场“浦江夜话”聚焦“发达经济体量化宽松政策对中国货币政策的挑战”话题,招来爆棚人气。在这样的环境下,中国应该如何把握货币政策?

  美国退出QE先演“狼来了”

  最近,先是传出美国要退出QE的表态,可不久暂时不退出的消息又传来。大家都知道,量化宽松政策迟早要退,但何时退,如何退才是个问题。

  中国国际金融有限公司董事总经理黄海洲表示,以美联储为主的央行通过QE等一系列的措施防止了全球性的金融危机的再次出现。而当务之急是要开始管理市场对美联储退出QE的预期。他把退出QE的表态比作喊“狼来了”,“由于QE导致了资产价格的调整,反复喊‘狼来了’,才能逐步影响市场的预期。重要的是,等狼来的那一天,大家跑得比狼还快,而不是被狼吃掉。

  在标准普尔董事、总经理龚华德看来,美国退出QE最起码还需要一年到一年半的时间,将先后推出减少负债以及升息的举措。苏格兰皇家银行首席中国经济学家高路易则表示,美联储开口谈要终结QE,现在只是停留在口头上,但至少能说明美国的经济已经开始痊愈了,这是个好消息。

  当“退潮”遇上“杠杆化”

  有意思的是,“QE退出对中国影响几何”成了昨天会场上观点分歧最大的问题。

  “美国QE的退出对于中国来说有着双重的压力”,黄海洲和摩根士丹利大中华区首席经济学家乔虹的观点十分谨慎。乔虹给出了三点理由,首先由于跨境资本流动非常容易,即使中国实行资本管制,也很难完全阻挡住热钱涌入。第二,由于周边不少国家和地区都会追随美国的步伐,同步退出QE,这就会产生一个叠加效应,“如果一个地方上出现洼地,另外一个地方出现高山的时候,流动性肯定往低的方向去。”第三,中国眼下的实际状况是——钱进不去实体经济,都空转。所谓“盘活存量”就是要去杠杆化,这个过程要持续6到12个月。这就意味着想去杠杆化,同时又碰到全球大潮退去,恐怕影响不会小。

  中国人民银行研究局局长纪志宏的发言则显示出了他对中国应对能力的信心,“经过我们综合运用各种货币政策工具,应该说对这些方面也积累了比较多的经验,QE的实施期间可以做到这样,将来逐步退出的过程中也可以有比较好的应对,中国更重要的还是加快自身经济结构的调整,促进经济均衡地增长。”

  “钱荒”绝非“雷曼时刻”

  针对近期备受关注的“钱荒”,央行表示已经向部分符合条件的银行注入流动性,而此前一度攀上历史最高位的银行间隔夜拆借利率也在持续回落。这场突如其来的“钱荒”所引发的恐慌情绪让有些人一下子联想到了2008年的“雷曼兄弟”破产事件,但昨天的与会专家几乎异口同声地表示:“钱荒”只是暂时性的现象,市场可能反应过度了。

  “拿‘钱荒’与雷曼兄弟事件比较是不公平的,”龚华德表示,这种情况只不过是流动性上的短暂问题,国内几家大银行的资本充足率都非常高。“尽管QE退出的消息可以说是加剧了“钱荒”,但如果看一下银行间市场‘钱荒’的主要驱动因素,还是国内的事情。”高路易也认为,所谓的“钱荒”就是一个临时性的现象,“市场上很多人都在揣测,出现了一定误读。”

  支招“货币艺术”抗冲击

  在QE退出的预期下,中国的货币政策应该如何应对?高路易给出建议是改革利率和汇率。鼓励人民银行改革汇率系统,开设资本账户,也希望银行继续审慎货币政策。

  乔虹认为,短期内还是要关注资本流动的速度,在中期和短期进行货币政策的调节和运作的时候,给自己留下更多的空间。

  “在货币政策的应对中,用比较灵活的机制应对好流动性外部的冲击是非常重要的。由于目前预期形成的复杂程度要比过去大得多,人们认知具体的政策都有一个过程。很多冲击起初看起来比较大,但影响也是递减的。”纪志宏表示,从危机后经验教训的吸取来看,此次宽松周期性特别长,中国还是要加强宏观审慎管理,加快利率、汇率、资本市场的改革都会较大地提升抗冲击的能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