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专题会场十]安佰深私募股权投资集团全球合伙人兼大中华区总裁张曦轲发言实录
2012年06月30日 15:00
来源:东方网 选稿:袁松禄

image

安佰深私募股权投资集团全球合伙人兼大中华区总裁张曦轲[点击查看高清图集]

  [张曦轲]其实刚才几位行业的领袖已经发表了很多的观点,所以我就简单的补充三点。第一个,我觉得今天的题目非常好,中国企业的国际化。我觉得作为一个中国企业国际化和中国企业跨境并购这个大的趋势,是一个不可逆转的趋势,今后几年的增长会加快。过去五年,看06年,中国在海外投资是180亿美元,去年达到600亿美元,年均增长28%,属于股权类股本类投资在400-450亿美元之间,占600亿美元的绝大部分。当年06年的时候海外企业在中国国内的投资,是660亿美元,11年中国对海外投资已经接近或者基本上达到了当年06年海外对中国的投资,中国海外投资上升速度非常快,我觉得我们可以高度的关注,不管是企业层面还是PE基金层面积极参与,这是很有意义的事情。

  [张曦轲]我想强调中国企业国际化战略意图到底是什么?我觉得可以提一个建议,我个人认为其实战略意图至少今天现场条件下,应该有一个比较明确的战略意图,“为我所用”。因为我觉得中国企业国际化和国际企业进入中国,还是有本质的不一样。国际企业进入中国,最主要看好中国广阔的市场,最主要是把它的业务的触角从它的本土,从它所在的发达国家,延伸到中国。而我认为中国企业目前发展的条件下,中国企业走出去很重要一点是要做到能为我所用,换句话,本质立足于中国国内,立足于国内市场竞争,获得国内发展。最明显你要知道,我走出去,我需要什么东西,最典型可以看到的,比如讲中国企业在能源、资源上有些缺乏,中国企业核心技术的获取,往往需要很长时间,而且跟国际上的差异比较大,获取这些技术,或者一些消费领域的品牌、像服装的品牌,包括食品的一些品牌。所有这些东西本质上是为自身的企业在中国更好的发展,在中国取得更强大的竞争优势,觉得这个还是比较主要的一个主题。跨国公司进入中国还是很不一样的,为什么这么讲?因为中国本身市场很大,虽然讲全球经济发展都存在不同的障碍和不确定性,但相比较而言,中国国内市场增长的前景以及中国未来在城市化和工业化的长远的路还没走完的情况下,中国发展综合的潜力,尤其内在需求发展潜力,还会在相当长时间里面,至少在今后二十年中,好于其他发展中国家。中国企业能够在中国取得核心优势,我觉得还是一个很重要的主题,中国企业走出去是为了强化这个核心优势。强化,而不是简单的去为了进攻海外市场,特别是我们也注意到,中国企业由于兼并收购的经验不是很足,有的时候兼并了海外的企业在海外特定的市场,比如说美国或者是欧洲某个市场,本身业务量很大,比如说在美国亏几十亿美金在这种情况下,中国企业兼并收购要把在美国的业务、欧洲的业务彻底的扭亏为盈,把几十亿美金几十亿欧元的亏损变成盈利,我个人认为这是非常非常难的事情。对它自身在海外已经很难,中国企业去做可能就更难,最终的结果很有可能是得不偿失的。

  [张曦轲]PE的作用,其实我个人感觉,我比较想做的不止是把我们手上在海外已经有的企业去卖给中国的企业。这当然也是一个PE退出的途径之一,但这应该是PE基金卖给中国企业的时候位他们提供帮助,虽然是站在中国企业的对面因为一个是卖家一个是买家,我觉得王董特别好,作为PE基金很想有机会一起做海外并购的交易,因为PE基金特别是全球比较活跃领先的基金,可以从两大方面可以给中国企业提供。第一个作用,它能够起到一个桥梁的作用,通过它的独特的资源,08年来讲,某些行业某些地域有比较好的资源和经验积累,可以牵线搭桥找到相对好的项目。第二个作用是保险的作用,海外并购充满风险,有一个相对比较成熟的PE基金和你们一起做,尤其是因为中国企业从来没有做过海外兼并收购,而对于国际化的基金,每个季度就做好几个,这样它的专业判断尤其是对风险的判断,对风险规避的方法和严格的投资流程、各项分析、各项以数据为基础的判断,我觉得都有可能增加中国企业走出去成功的几率,降低风险!

  [张曦轲]首先我觉得还是先应该承认上海从国际金融中心建设这几年,上海本身很努力做的很多一些制度性的工作,包括在税收上的一些举措,在其他方面的举措。我觉得其实,单纯从上海这几年的进展来看,上海应该讲,我个人觉得已经具备了成为至少中国甚至亚太地区,不仅是PE,在更广义上的资金集聚上的雏形已经形成。但我同意人才方面,上海是最缺,上海的人才的总量提升也很快,但在金融高端人才吸引上非常困难。这个困难是多方面的,税收是一方面,整个大的环境,包括法律体制的环境,应该讲上海在真正高端金融人才的吸引上,从全国范围来看没有明显的优势,比较难获得明显的优势。所以我觉得这里面,还有一个概念,上海进一步国际金融中心建设,先试先行,即要敢于尝试,更要善于争取,上海是全国的上海,上海很多重大政策层面的突破需要中央和国家来做,不是上海能做的,上海一方面尝试,另外一方面还是争取,只有这样才有可能解决上海的一些瓶颈问题。

  张曦轲:国企“国际化”应明确优势所在 致力植根本土

  [专题会场十]PE跨境投资新机遇

东方网版权所有,未经授权禁止复制或建立镜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