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海新闻 > 滚动新闻
东方网3月2日消息:据《新闻晨报》报道,住处是用楼梯拐角处多余空间搭建的,长两米多,宽一米,放上一张床后已经没有落脚的地方;简易的木台上放着家里唯一的一台家电——14寸的旧电视机,“这是收废品时收回来自己修好的。”
以收废品为生的34岁杨以桥家当相当的少,但他说,自己家中有“价值不菲”的东西:小心翼翼从箱子里拿出一包用软布扎紧的包裹,打开来,原来是30多本献血获奖证书。
事实上,30多本献血获奖证书只是杨以桥无偿献血的一部分,在上海的7年多时间里,杨以桥已贡献了超过35000毫升血,相当于捐献了8个成年人身体血液的总和。
要学会感恩
今年34岁的杨以桥是山东济宁人,十几岁起开始外出打工。
1998年7月,在呼和浩特建筑工地干活的杨以桥突遭横祸:工地一建筑物突然发生倒塌,并将其压倒在地。醒来时,杨以桥发现自己已经躺在医院的病床上,“是同事、附近居民,一块砖、一块砖把我从瓦砾中扒出来,送到医院的!”
虽然那次事故导致自己右腿严重骨折,但杨以桥记得,在救治过程中,自己得到了不少人的帮助,而其中就有400毫升的血,“经过这些事,我觉得自己要感恩。这也是我选择献血帮助人的一个原因。”
2004年,杨以桥来到上海并在一家沙发厂打工。当年9月的一个星期日,到七宝古镇游玩的杨以桥,路过“七宝爱心献血屋”,“当时我也一度犹豫,担心献血会对身体有害。”
在献血屋门口兜了好几个圈后,杨以桥壮着胆子走了进去。在医生和志愿者耐心讲解献血知识后,他打消了顾虑,当场捋袖献出了200毫升的鲜血。“献血后自己身体没有异样,觉得终于能帮到别人了,非常开心。”
之后,杨以桥决定定期献血。
已贡献3.5万毫升血
2007年,得知献血小板每28天就可献一次且可以帮助白血病病人后,杨以桥开始每月捐献血小板。“我还两次到医院看望过一些白血病患者。很多小孩才三四岁,家里为了治病什么都卖了。想到我能为这些小孩出份力,我心里很满足。”
从2004年开始,杨以桥一共贡献了5次全血和51次血小板,最近一次是在今年2月20日。而至今,他已为上海贡献了超过35000毫升血,相当于捐献了8个成年人身体血液的总和。
“这个是白玉兰奖,这个是奉献奖金奖,这个是……”杨以桥几乎囊括了献血相关的所有奖项。
记者手记
血脉相连
上海有2300多万的人口,其中有接近1000万是外来人口,他们来沪务工、经商、求学……也许某一天他们会迁徙,但他们在上海的日子里,为这座城市作出了如此多的贡献,他们与这座城市血脉相连。
杨以桥是真的与这座城市血脉相连了。7年多来他献出的3.5万毫升的热血,此时正流淌在某个他并不知道名字的伤患者体内,流淌在他看望过的白血病小患者的体内……
在昨天的“雷锋故事”里,我们感谢了帮助农民工子女成长的张轶超。今天,我们则要向农民工杨以桥致敬,向那些与上海血脉相连的“新上海人”致敬。
微评“雷锋故事”
白天任教国际社区双语学校,晚上陪伴农民工的孩子“成长”,晨报昨天报道了张轶超11年《头顶星空,唱出“放牛班的春天”》的故事。报道引发了晨报读者的热烈回应。以下是部分读者的微评。
蚂蚁的放大镜:这个社会还有温暖和无私的存在。转给更多的人知道。
草帽子墨墨_TinaWu:艺术教育给了孩子们不一样的人生感悟和快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