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进入:2006上海人大政协两会专辑
>>进入:网议2006年上海“两会”
>>进入:落实科学发展观勾画“十一五”建设蓝图专题
进入聊天窗口
让地铁真正零换乘;建议开设杨浦大桥通宵过江线路;为浦东道路的立交早作准备;小排量车还是要有限制措施;再提11号地铁何时开建……点开东方网“百姓议案”网上征集平台,千余条百姓建言一目了然。而在2400余条建言中,涉及城市交通问题的建议、意见无论是质量、还是数量都尤为突出。
如何令我们的出行更轻松,如何让城市的车轮运转得更顺畅?“两会”会场内代表、委员畅所欲言,提出了许多真知灼见,会场外普通市民踊跃建言,出谋划策。
公交战略必优先
一位署名为“大华一族”的网友针对大华地区的交通现状,提出增设公交线路、延伸112大华线路的终点站、增加高峰时段车辆运行数量、更换公交用车、延长运行时间等5点建议。在东方网“百姓议案”平台上,像“大华一族”这样积极为公交建设“出点子”的普通市民绝不在少数。普通市民的呼声被代表、委员们带到了两会现场。他们普遍认为,在未来上海交通发展的“大舞台”上,公共交通应该当仁不让地唱“主角”。 代表、委员和普通百姓的观点和政府决策不谋而合。韩正市长在15日的报告中,提到城市交通发展时,首先讲到的就是“全面落实公交优先战略,不断提高公共交通出行比重”。而在去年10月27日,市交通局局长卞百平参加首届中法地方政府合作高级论坛时,就曾具体分析指出,上海交通现正处于“三碰头”状态下:发达国家城市存在的问题上海有,比如机动车的快速增长,使城市道路不堪重负;发展中国家城市存在的问题上海也有,比如上海有110万辆自行车,道路机非混行情况十分普遍,严重影响通行效率;2010年世博会的举行对城市交通而言既是机遇,更是挑战,原来可以按常规速度做的工作,现在必须加快节奏,1年要干3―5年的事。在这种情况下,要解决现有的城市交通问题必须坚持公交优先战略。
轨道交通是骨干
“为什么地铁还是那么挤?”网友Carol的一句话既反映了普通市民对轨道交通的喜爱,又反映出他们迫切希望改善现状的心情。换一个角度思考这个问题,这正说明轨道交通已经成为市民出行的首选。
每年一到春运,节假日不加班就成了一线交警的奢望。尽管各职能部门全力以赴、日夜保畅,道路拥堵却总让政府和市民烦心。为根本上缓解地面交通压力,市政府下决心到2010年,建成400公里左右的轨道交通基本网络,在中心城区进一步发挥轨道交通在整个城市客运交通中的骨干作用。
参加两会的代表、委员纷纷称赞韩正市长报告中的这一大手笔,同时认为下一步轨道交通应当着重提升综合管理的水平,提高轨交利用率。为此,一些代表、委员在细节处“较起真”来。去年两会,杨荣华委员递交了关于改善上海轨道交通车站周边交通环境示意图的提案,指出导向图要清楚标识周边道路、公交、建筑的信息,公共厕所、公用电话等服务设施的具体位置都要清晰可辨。今年,他再次关注轨道交通的服务水准,要把便民出行落实到细节。
枢纽建设重协调
上海站地区是上海最繁忙的陆上交通枢纽之一。但春运期间,铁路上海站南北两广场间的交通却让许多出行者叫苦不迭。人民广场、中山公园、徐家汇等重要交通节点一度都成为“排堵保畅”的主战场。
十五期间,上海的交通路网建设全面推进,截至2005年运营里程达到123公里。市域高速公路网框架基本形成,2005年通车里程达到560公里。如何使现有的轨道交通发展和城市路网改造真正发挥作用,交通枢纽建设至关重要。
“十一五”规划纲要(草案)特别提出,要加强多种交通方式相互衔接,形成协调运营的公共客运服务系统。许多代表、委员都对此给与了充分得肯定,认为轨道交通发展、城市道路改造必须和交通枢纽建设相配套,把多种交通方式“联起来”,让交通枢纽“活起来”。
郊区公交大建设
随着上海城市建设的发展,大量人口迁移至郊区居住,与此同时一大批工厂企业落户郊区,数以万计的市民每天往返于城郊之间,城市通勤压力与日俱增。但市民们都反映郊区的交通设施相对比较滞后,线路少、站点少、公交车拥挤、黑车频现。
左学金委员提出政府要加大对郊区公交建设的投入,同时他认为直接受益于郊区路网建设的房地产商必须为新建住宅附近的公建配套设施出钱出力。“乘车一族”则在“百姓议案”中建议,有铁路交通的郊区城镇可以充分利用铁路增开上下班通勤列车以弥补公交汽车运力的不足,例如早上8:30左右有两班列车到达梅陇站或上海西站,晚6:30左右有两班列车从该两站发车。
城以交兴,交为城用。选择一条什么样的发展道路,才能使城市交通更好地为城市服务,满足广大市民的出行需要,这道难题不但摆在政府部门面前,也需要全社会共同来应对。
>>进入:2006上海人大政协两会专辑
>>进入:网议2006年上海“两会”
>>进入:落实科学发展观勾画“十一五”建设蓝图专题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