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图片说明:哥德堡号船长彼得讲述航海经历
图片说明
:船长彼得觉得自己像一只微笑的海豚
相关专题:哥德堡号中国之旅上海站
哥德堡号船长彼得·卡网聊航海旅程回顾
8月29日下午,象征中瑞友好的哥德堡号在经历了10个月的艰苦航行后,抵达上海,完成了又一次历史的跨越,哥德堡号船长——彼得·卡林接受了东方网记者的独家专访。 70%的航程:正宗随风航行 “我们有200多天的时间是真正在海上的,这其中70%的时间是在用风帆航行的。”彼得告诉记者,“通常在无风的情况下,或者是顶风的情况下,或者是时间上赶不上到下个港口的预定时间的情况下,才会用动力。从南非到澳大利亚这一段风向很稳定,我们只有在出港和入港的的时候用了发动机,其它的时间全部用风力。甚至离开澳大利亚弗里曼特港时,风一吹,船就出来了。” 古人桅杆造法:至今仍是谜 对于哥德堡号长达10年之久的制造过程,彼得船长坦言:“这是项十分巨大的工程。”为了能够还原传统木式结构,“我们走访了很多博物馆和图书馆,查阅各种古代造船书籍。”彼得船长告诉记者,为了制造桅杆,他们专门找到一本1735年的古书来学习,“对于现代人来说,古人怎么制造的桅杆永远是个谜。” 拍卖的初衷:把友谊留在中国
有媒体报道,称哥德堡为了筹集昂贵的返程路费,准备拍卖掉船上的一些物品,彼得船长纠正了这种说法:“拍卖并不是为了筹钱,我们会将船上一些剩下的用具等物品留在中国,除此之外,普通老百姓可以买到手工制作的船体模型、带有哥德堡号标志的体恤、画册和一些古船建造的书籍等纪念品。哥德堡号所载的是友谊,而不是真正的货物,这个东西是没法拍卖的。” 郑和是个伟大的船长 在谈到哥德堡号上的中国水手时,彼得表示,他们表现都很棒,工作也很努力,“最重要的是他们基本上都融入了瑞典文化较浓的船上大家庭中。当我们到达广州和上海时,这些中国水手都会主动带着我们的船员吃当地的小吃。在文化上,我们有一个不错的融合。” 对于上海的印象,彼得说他还没来得及观光,之后的一周内,他将准备和太太一起到南京、北京、西安等地旅游,“南京之旅会很特别,我会看到郑和宝船。” 彼得告诉记者,“我很早就听说过郑和,他的船也是传统木结构,郑和是个伟大的船长。” “我像一只微笑的海豚” “一年之中,我在陆地和在海上生活的时间各占一半”彼得告诉记者,“如果让我在陆地和海洋之间选择,我会更喜欢海洋,因为我属于大海。”作为水手,彼得从16岁开始就已经在海上航行,当被问到在海上呆的具体时间时,彼得掐着手指想了几秒钟,“我只能说,我在海上度过很长的时间,但具体有多久,我自己也不清楚。” “我像一只海豚。”彼得告诉记者,“在海上航行最常见到的就是在海上嬉戏玩耍海豚,他们看上去永远都在微笑,这也正是我在海上航行时的感觉。”
相关专题:哥德堡号中国之旅上海站
哥德堡号船长彼得·卡网聊航海旅程回顾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