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编者按]
东方网于7、8两月推出[2006上海夏天]系列原创报道。报道分为[同一屋檐下]、[城市生活片段]、[热力8小时]、[出租车里的故事]四个系列;本网记者通过专访、体验、口述等形式,展现一部今年夏天上海的高温鉴证实录。 2006夏天,千千万万和你我一样的人们,在上海这个大都市打拼。他们,有的身穿羽绒服与这炎炎夏季格格不入,有的在40℃多度的“桑拿”室挥汗淋漓,有的在秒针的滑动间拯救生命的喘息,有的悬空在高楼之间试探危险的极限……她或他其实就在我们身边,却经受着“冰”或“火”的“考验”。2006夏天,东方网记者走近他们身边,体验她或他的夏日激情与执著。
这几天上海气温高达近38摄氏度,气象部门拉响了橙色预警信号。走在大街上的人们吊带衫短裤,能多清凉就多清凉。然而,有一群人却不得不在炎炎夏日冬装素裹。
近日,东方网记者来到位于七宝的上海银七星室内滑雪场,与这里的滑雪教练们近距离接触,感受一番这群与常人过着反季的生活人的工作。

美女教练手把手
“菜鸟”不再菜
滑雪场的门一被推开,一个银装素裹的冰雪世界铺面而来。25000平方米的滑雪场,共有三个不同坡度长380米的雪道。一开口讲话,嘴里就吐出“白气”,这里的气温常年控制在零下二度。
穿好单板,记者要亲自上阵感受一番滑雪的乐趣,因为是第一次滑雪,心里特别紧张。“没关系的,慢慢来。”美女教练张蕾来到记者身边,微笑着说“双腿微屈,重心压在前面的腿上,眼睛看着前方……”说着容易,可记者就是不敢滑出第一步。“不要紧,你滑,我跟着你跑。”
在教练的带领下,记者终于勇敢地“启动”。滑板的速度越来越快,她的步伐也越来越快,跑的途中还不断地喊着动作要领。
因为是教“菜鸟”选手,教练们为了方便随时“营救”,往往不穿滑雪板,而是跟着跑。上坡下坡,再加上不断地喊要领,如此体力消耗,教练们连水都很少喝一口。
“一个班次一小时,通常每天要教七八个班次,有时饭都来不及吃,只能教好一个扒两口饭又教下一个,教完了再吃两口,所以一顿饭不知道要吃多久。”娇小的张蕾告诉记者,“每个月生理周期时,如果工作忙,我们也只能忍着痛保持运动。”

一年只有一季最想念太阳
来自河北的马哲在这里已经担任了四年的滑雪教练,他原来是一个专业游泳运动员。从泳池里到雪地里,马哲说他从没离开过水,只不过从液态变为了固态。
从38度到零下2度,40度的温差,经常的进进出出让教练们在大夏天的却总容易感冒。记者在场边和教练聊天时,因为不断地吸进冷气,身体就有些不适。
马哲无奈地告诉记者,“现在年轻,身体还很好,没太大问题,可是十年二十年后,关节炎,气管炎肯定都会来找你。干这行的没有办法,一年只有一季。”
有很多上海人一进场看到那么多雪都特别兴奋,而对于他们来说,最想念的却是太阳。“阳春三月的时候,我特别想静静地躺在草地上,看着天空和太阳,世界其实不是只有白色。”马哲望着皑皑的雪场,陶醉地畅想。 学会“勾引”游客
滑雪的游客众多,男女老少,中国人外国人。教练每天要和不同的人接触,处理好与游客的关系,让游客体会到滑雪乐趣,是他们的重要任务。
教练们通常会用不同的方式和不同的游客相处。时而幽默,时而温柔,是老师更是朋友。
有时一些年轻学员心比较急,性子比较烈,对于教练的教授满不在乎甚至有些不尊重。这个时候,教练们总是很宽容。
“我自己也是那个年龄过来的,知道他们的特点,所以我总是用一些他们感兴趣的话题先和他们交流交流,拉近彼此的距离,让他们对你信任了,才开始真正的教授。尽量向他们展示滑雪的乐趣,“勾引”他们,爱上雪上运动。”经验丰富的马哲向记者传授自己的教学心得。
“我们在教授滑雪技巧的同时,自己也在学习怎么与人沟通交流。”马哲的这句话果然很有哲理,得到了身旁几位教练的赞同。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