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东方网首页|东方新闻|上海|
中国将从资本开放中受益 但完全可兑换条件尚不成熟
2011年05月21日 13:41
来源:东方网 作者:王铭泽 选稿:赵菊玲

image

    图片说明:2011陆家嘴论坛专题会场七:”十二五”时期的资本项目开放讨论现场。(点击查看东方网独家高清组图)

image

    图片说明:2011陆家嘴论坛专题会场七:“十二五”时期的资本项目开放。图为东方网工作人员正在现场对专题讨论进行视频、图文直播。  (点击查看东方网独家高清组图)

  东方网记者王铭泽5月21日报道:资本项目开放是人民币国际化和建设上海国际金融中心的重要条件,但过快的资本项目开放也可能危机经济和金融安全。今天,在陆家嘴论坛专题会上,嘉宾们就“十二五”时期如何稳步推进资本项目开放进行了探讨。
  
  乐观态度:资本开放的最大受益者是中国
  
  关于资本项目开放,在春华资本集团创始人及董事长胡祖六持看来,中国将是资本账户开放的最大受益者,“回顾改革的每一场大关,最终证明原先担心的风险都没有成为现实。”
    
  胡祖六表示,资本项目开放是30余年累积市场化改革的一种自然延伸,如果资本项目不开放,市场化的转轨过程就没有完成。资本项目开放、人民币可兑换利大于弊。
    
  胡祖六认为,欧洲国家例如葡萄牙、英国在上世纪70年代开始资本项目开放,很多条件都没有全部到位,最后证明也是有惊无险。他说:“新兴市场很多国家也相继进行了资本项目开放。这些国家向市场经济转轨过程中经历阵痛,并不是因为资本项目开放,而是因为国际改革、财政等等原因所带来的一些挑战。”
  
  谨慎观点:资本账户完全可兑换条件尚不成熟
  
  不过,上海交通大学安泰经济与管理学院教授、金融系主任潘英丽认为,现在中国资本账户完全可兑换条件还不成熟,如果过度强调开放,很可能会导致类似日本的经济泡沫破灭。
    
  潘英丽表示,资本帐户完全可兑换需要具备利率市场化、国内资本市场有一定深度、人民币汇率达到合理水平三个条件。她说:“假如允许资本自由流动,老百姓现在是负利率,大家都去把资本存到外资银行,银行马上就会发生流动性危机。”
    
  针对金融中心建设问题,潘英丽表示,现在工作重心应该更多关注基本金融,大力发展基础性金融。她说:“像金字塔一样,基础部分占80%,开放的分只占20%甚至15%。我们过度强调开放、国际化,就把金字塔倒过来了,很可能会导致类似日本的泡沫经济破灭,国际金融中心也做不起来。”
  
  官方声音:中国金融机构市场有应对能力
  
  针对上述不同意见,国务院发展研究中心金融研究所副所长巴曙松则表示,从改革开放30年的经验来看,中国企业、金融机构的市场应对能力比一般人想象的要好。
    
  巴曙松说,从中国发展的当前特定阶段来看,中国靠劳动力密集型产品出口,以达到国际收支平衡的模式正在转变,逐步进入个人投资阶段,这需要一个国际化的货币机构。
    
  巴曙松补充,从改革开放30年的经验来看,基本上每一次贸易、资本向下开放,都存在“风险控制能力不行、金融市场不完善”的担心。他说:“中国加入WTO之前,充斥在媒体上讨论的都是狼来了、要破产、失业问题,但事实证明,对中国企业、金融机构来说,只要有充分的应对能力和空间,他们的市场反应程度比我们想象的要强。”
  
  专家看法:人民币自由兑换后可成为国际储备货币
  
  中欧国际工商学院教授黄明还谈及了人民币国际化,他认为,人民币只有自由兑换,才有希望成为国际储备货币。
  
  黄明说,人民币可以自由兑换后,必须要把A股市场向国际市场完全打开,把中国债券市场发展起来。需要市场经得起国际资本进进出出的冲击。必须让国际投资者愿意持有人民币,而且能够得到健康的回报,这样人民币才有可能成为国际储备货币。

>>>专题会场七实录

一键转发
东方网版权所有,未经授权禁止复制或建立镜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