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东方网首页|东方新闻|上海|
[专题会场四]海富通基金管理公司总裁田仁灿发言实录
2011年05月21日 10:46
来源:东方网 选稿:李浩翔

image

    图为海富通基金管理公司总裁田仁灿发言。  (点击查看东方网独家组图)   

    以下为海富通基金管理公司总裁田仁灿发言实录:

  谢谢。今天之所以能够参与这样一个非常高规格的讨论,我相信主要是主办方考虑到海富通基金是一家合资基金公司,我们是最早受益于基金的开放,成立了首批中外合资基金公司。

  第二,海富通基金应该算是国内基金业国际化程度最高的。某种意义上,海富通基金是目前管理全球最大的投资中国A股市场的海外QFII基金。

  QDII方面我们也是得益于监管部门的支持,最早获得QDII的资格,也是最早推出投资海外QDII产品的一个公司。今天我是站在另外一个角度,就是市场的参与者、实践者谈一些体会。

  第一个体会就是,我们国内投资A股感觉市场的短线压力很大的,80%以上是散户,这几年我们不断的力推机构投资者,但是看到的结果是媒体所说的,机构投资者也散户化了。这里面是有道理的,第一散户肯定是短线的,第二我们机构投资者本身由于是体制所限,每年年底必须是正回报的。所以机构投资者散户化的倾向不能完全怪罪他们。

  如果我们只注重配置,我们会越来越趋于短线。在这个意义上我的体会是应该以最快的速度引入真正意义上的长线机构投资者。只有这样我们的市场才可以趋于更加理性,注重上市公司本身的质量。现在的上市公司还有一个表象是它可以不分红,再赚钱也不分红,因为投资者本身和它的关系只是存在交易上的关系,并没有投资的关系。我是极力赞同金融市场的开放,要改善我们市场本身的素质,这种素质会导致我们市场扩容更加容易。现在我们资本市场为什么直接融资比重太低,间接融资比重太高,原因之一就是直接融资的载体扩容太困难,其中一个原因就是我们无法沉淀到对上市公司本质的认识。

  我们可以看到,我们金融市场的开放是远远滞后于实体经济。这种滞后表现为中国的GDP在全球GDP的比重已经越来越高,但是全球大的机构投资者对中国的配置是少之又少、甚至没有。这对我们实体经济的全球化也不是一个好消息。

  我觉得我们的企业如果不走出去永远不可能在人才、产品、创新方面获得长足的发展。我们在国内尝试着产品创新,但是你招来的人虽然有经验但是只是海外的经验,在国内做产品创新无从做起,这个方面很多的问题还需要我们整体的发展,我们迫切的希望从监管到市场配套有一个循序渐进的开放,让我们自身在市场上成长是必不可少的。

  我想回应刚才金思.亨瑞克森先生说的一个观点,我一直在考虑双向开放,相信我们必须从两个方面来考虑问题,一个是系统性风险,这种系统性风险可能需要我们非常关注,要加以规避,尤其是监管方面。但是微观方面的风险大可不必太多的关心。如果我们没有承担风险的能力就没有办法了解风险,更谈不上有前瞻性的考虑风险的规避。人都是在实践当中成长,像婴儿从走路、摔跤、然后起来跑步。从这个意义上我希望我们能在这方面进行很好的思考,整个行业哪些是系统性方面的风险,而这些风险不一定存在于表面波动性的表现。我非常认同的是,如果拿中国的房地产市场和股票市场比较,我认为股票市场是最安全的,它风险的释放是及时的,房地产我们就看不懂了。我并不是说房地产市场怎么样,因为我不了解。表象衡量并不一定确切,所以我们进一步参与市场的开放、尝试,我们也希望在这个过程中能够锻炼自己培养自己。我相信大多数的金融公司具备这种能力。

  最后一个问题其实是金融开放最后的成败在于人才。人才必须聚集在有战略眼光、好的体制,我们在国内市场锻炼自己,我个人的感觉我们必须从我们体制着手。如果我们金融体制不行,完全通过引入外部竞争推动内部体制改革是被动而不是主动,我希望在这方面我们更主动一些。谢谢。

田仁灿:A股短线压力大 应最快速度引入长线投资者

专题会场四:新时期中国金融市场的双向开放

一键转发
东方网版权所有,未经授权禁止复制或建立镜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