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东方网首页|东方新闻|上海|
[专题会场二]新湖期货有限公司董事长马文胜发言实录
2011年05月21日 09:46
来源:东方网 选稿:王霖

image

5月20日,2011陆家嘴论坛专题会场二:全球原油、黄金及大宗商品市场前景。图为新湖期货有限公司董事长马文胜。(点击查看东方网独家组图)

  [马文胜]感谢主持人。应该说,全球各个国家宏观调控政策的变化对大宗商品的影响越来越大,大宗商品的大浮动波动成为一种常态。去年10月份开始的宏观紧缩政策,我们看到,经过6个月,我们现在M2的增长,4月份公布的数据已经降到2008年12月份以来的最低,贷款的增长率也是2008年12月份以来的最低,流动性得到了有效的控制。

  [马文胜]效果是什么?我们大宗商品从去年11月份的高点在中国市场平均回落13%,美国的主要大宗商品市场回落9%。在春节过后,我们的宏观政策出台以后,无论我们的铜的价格还是天然橡胶的价格,都比海外平均低10%。随着海外对全球经济复苏进程信心上的一些担忧,海外市场也在回落,目前这个差距已经降到了3%。

  [马文胜]大宗商品到这个位置是要反转还仅仅是一个回调?就这个问题我们研究所做了七个产业的调研,最终还是要看支持大宗商品的很多因素有没有发生根本性的转变。比如我们对玉米产业,我们现在已经在中国主要玉米的消费,比如华南地区已经做了三个产业链调研,在PTA产业,就是化纤产业,我们在浙江市场做了大量的调研。我们对螺纹钢市场,对油脂市场,前前后后我们做了七个产业链的调研。

  [马文胜]调研过程中我们发现,每个产业链有共同的现象,对经济增速信息的悲观,造成很多企业不敢囤货,不敢恢复产能。这样的话我们看到,每个产业出现的现象就是大宗商品终端库存迅速地增加。我们看到现在油脂、大豆国外现在都是强势产品,但是最近还要进180万吨大豆,对国内的压力非常大。我们看到原油在涨,但是我们的塑料价格已经降到了低点,快到2008年金融危机之前的低点。塑料上游是原油,原材料价格在上涨,但是你终端产品的价格在下降,又说明了什么问题?就说明现在整个产业链信心不足。

  [马文胜]我们在调研过程中又发现了一个现象,大宗商品降到目前的位置的时候,很多产业出现了订单恢复,出现了产能被动式增加。被动式增加就是订单来了,不是一种主动性的恢复,但是订单在恢复。比如说我们的棉花,大家都知道去年是最耀眼的一个品种,最高涨到3万5,现在已经回到2万5。

  [马文胜]中国纱线的产能、棉纺产能转移到东南亚国家。为什么?由于我们的企业对期货市场的利用还不是非常娴熟,我们看到,都涨到3万以上的时候,可能这个时候才感觉紧张了,去订货,东南亚成本比我们低,我们发生了产业的转移。但是全球看需求量并没有大幅度的下降。

  [马文胜]从这点来看,我们感觉需求还在。我们现在讲“通胀”,这两个字用的是否准确?通胀是一个货币现象,由于货币超发了,大宗商品涨了。我们这一轮大宗商品涨了,除了流动性之外,是由于新兴国家的需求增加,人工成本的增加,以及输入型成本的增加,不完全是一个货币现象。

  [马文胜]如果不完全是一个货币现象,简单的用货币政策把价格打下去的可能性是不大的。我们通过这样的调研,我们感受到了,只要我们的宏观政策对于我们中国的经济不会产生很大的影响,大宗商品不会发生像2008年那样大幅度下跌。我也比较同意李总的说法,大的方面应该还是平稳上行的态势。这是我们调研下来的一个结果。

  [马文胜]第二个我们感受到,现在中国的企业对期货市场的利用越来越成熟,也越来越积极。昨天我们在北京开了油脂大会,我没有想到去了400家企业。这些企业在讨论的时候对油脂油料,大豆市场全球的理解,我们因为有了期货十几年的发展,我们中国的企业认识已经很有高度了。

  [马文胜]他们对价格的敏感性,有一家企业就讲了,企业的战略就是要建立价格敏感性的企业战略,价格的波动是决定我企业产能扩张和缩小最主要的依据,提高整个国际竞争力。我觉得中国的企业现在已经有了这样的意识。

    [马文胜]还有一个体会,由于期货行业现在是25个大宗商品,涉及了主要国民经济的大宗商品,给大宗商品研究提供了很好的基础。这么多大宗商品,如果每个产业链都搞明白,综合起来就是中国的实体经济。这样的话,我们对中国实体经济的发展,对大宗商品的研究会更加有价值。我就先说这些多。

    【互动环节:回答提问】

    [何刚] 李晶提出了非常颠覆性的观点,GDP能耗中国是大国,人均能耗中国还是小国。如果按照这样国际上发达国家的标准,我相信有的人会哭,但是原油供应商会笑,但是我们企业要哭死了。马先生同意这个看法吗?尤其是关于原油的问题,现在120美元是什么样的趋势,是高位还是按照李晶所说的还在低位?

    [马文胜] 可能中国要达到这一天是一个过程,经济的发展,环境的保护,经济结构化的调整可能是一个过程。说到原油,最近我们也在研究,因为70年代的时候一轮全球化的大的通货膨胀,是以原油价格为核心涨起来的,这一轮时间很长。这一轮的特点是西方国家工业化、城镇化,带来的是什么?资源性的商品、农产品上涨是一个客观规律,这是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的。所以说本轮大宗商品的上涨是新兴国家,我们人均还很低,随着人均消费的上涨,经济的进步,这个上涨也是可能的。

    [何刚] 所以您是同意李总大的趋势分析。

    [马文胜] 对。但是这个还要分阶段,就目前来看,由于这一轮经济增长的需求主要是中国,所以中国宏观政策的紧缩,对大宗商品有很大的影响。所以说利率敏感型的产品,我总体感觉会比较稳定,目前不会有大的上涨,恐怕也不会有大的下跌。比如原油的价格100美金作为中轴线,可能在85和120之间震荡。

    [马文胜] 但是有一个产品需要关注,就是农产品,利率非敏感型的农产品。我们现在看中国的农产品,每亩效益在人民币300以上已经算很好了。但是由于人力成本的增加,如果这个效益不提上去,农民是不种粮食的。我们现在的农产品不是利润型产品,是生存型产品,就是这个价格下去了农民就不种了,不是说利润小了。

    [马文胜] 这样的话,我们看到全球这几年大宗农产品的产量每年都在创历史新高,但是全球的库存是历史低位,非常紧张。还没有天灾,如果遇到天灾,农产品的产量一旦下去,可能农产品的价格会发生颠覆性的变化。这是值得我们大家关注的。

     >>>>相关新闻 马文胜:大宗商品的大波动已是常态

一键转发
东方网版权所有,未经授权禁止复制或建立镜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