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东方网首页|东方新闻|上海|
宏观审慎性政策"走向前台" 央行应发挥主导作用
2011年05月20日 17:55
来源:东方网 作者:刘华宾 选稿:陈珠还

image

图片说明:2011陆家嘴论坛5月20日下午举行全体大会三:金融监管改革新动向与宏观审慎政策性框架构建。(点击查看东方网独家高清组图


     东方网记者刘华宾5月20日报道:中国人民银行行长周小川20日在2011陆家嘴论坛表示,“复苏最快”的中国经济需要运用宏观审慎性政策。作为一个全新的监管理念,“宏观审慎性政策”理论基础在哪里?央行在宏观审慎政策中扮演什么角色?今天下午,参与陆家嘴论坛第三场全体会议的嘉宾提出,面对此前滞后于金融创新的金融监管,宏观审慎政策被赋予了新的使命。
  
  微观审慎政策失灵 宏观审慎走向前台
  
  “微观审慎性政策失灵,宏观审慎性政策出炉。”中国社会科学院副院长李扬提出,金融危机暴露出金融监管滞后于金融创新,传统的微观审慎性政策不再发挥作用。比如,商业银行不再主要依赖存贷款等传统业务,而是越来越多依赖市场来获取收益。同时,大量影子银行体系的金融机构、金融工具出现,“没有银行之名,但有银行之实”,超出了传统货币政策和监管政策的视野。值得注意的是,作为中介机构的投资银行,也“越界”扮演金融活动当事人,全面介入传统的金融业务,还有各种机构化金融工具以及第三方支付清算体系的产生,可以不依赖央行解决资金需求和支付清算,层出不穷的金融创新,也让针对产品和市场的微观审慎政策失效,新的管理理念必然走向前台。
  
  全球经济不确定性,给宏观政策带来新视角。新加坡金融管理局局长孟文能提出,宏观经济政策和微观审慎犹如左右手,传统理念认为,两者结合就能稳定金融市场,但金融危机的“教案”颠覆了这种理念。微观审慎政策只关注单个机构的稳定,不能保证整体金融系统的稳定。与此同时,宏观经济政策运用货币政策控制CPI,但我们对资产价格的通胀往往了解很少,结果一方面风险增加,杠杆增加,同时资产价格又出现泡沫,最终导致金融市场的不稳定。因此,介于两者之间的宏观审慎政策被赋予新的使命。
  
  “央行要在宏观审慎监管中发挥主导作用”
  
  应对全球金融危机中,中国出台扩张性财政和货币政策,但也带来了物价上升、资产泡沫等副作用。此间参与论坛讨论的全国人大财经委副主任吴晓灵提出,央行要在宏观审慎管理中发挥主导作用,“这是今后世界监管改革的大趋势”。
  
  “本次金融危机表明,中央银行是唯一能在短时间内向金融体系和社会注入流动性的机构,是恢复市场信心的权威机构,是金融市场的定海神针。”吴晓灵认为,对单个金融机构的监管,不能提高对金融体系的监管。她指出,央行垄断了现钞发行权,扮演了最后贷款人的角色,可以在金融危机中采取措施拯救市场信心,也自然要承担监管系统风险的职责。吴晓灵认为,央行在金融监管中发挥主导作用,关键是要掌握金融机构的监管信息,并保留在有疑问时对金融机构特别是银行的检查权,“这是保证货币政策有效实施、维护金融稳定的先决条件”。
  
  中国2003年形成了“一行三会”的监管格局,但至今没有形成监管协调的常规机制。吴晓灵认为,金融体系的监管框架中,应妥善处理货币政策、金融监管与消费者保护的关系,三者形成协调与制约的有效搭配。“我不主张宏观审慎监管的所有职责都向央行集中”,她表示,中国金融监管体系要解决两个问题,一是央行与监管机构各自定位,中央银行管宏观政策,“三会”机构管微观监管。同时处理好功能监管与机构监管之间关系,以功能监管维护市场统一秩序,以机构监管保证单个机构的审慎合规经营。

一键转发
东方网版权所有,未经授权禁止复制或建立镜像